话剧《四世同堂》中有一句台词:“这年头钱不值钱,只有房子才是货真价实的产业。”这话是老舍先生在原著中的原话,近70年过去之后中国人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的真谛,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房子的情感已经是跨越时空的。
家在《说文解字》中释义是居也。从宀,豭省聲。而“宀”指的就是与房屋有关的事情。房子之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而且是家的承载体,没有了房子,家也就不存在了。自古以来,丢失了领土和城池的君王要背上丧权辱国的千古骂名,而变卖了房产的普通百姓也会被当做不肖子孙来看待。
所以中国人重家也重房子,买房结婚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特性之一。而当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中国人攒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某个小区内拥有一套自己名下的房子。而在现今的社会中,拥有房产的价值也被认为是成功人士的标志之一,更有甚者房子已经成为很多人结婚的先决条件。房子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的必须品,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社会价值的衡量体。
“大院”文化的终结 房改开启产品多元化
在许多80后或者是年龄更大的人们的记忆里,小时候的生活是“院里与院外”的区别,在那样一个福利分房的年代,几乎国内的所有的房子都是“单位”分的,不管你是住在院子里还是胡同里,而作为“单位”的职工对于房子仅有居住权,而没有所有权。
家属院是那个在那个年代所产生的特有居住模式,家属院内住着的都是同一个单位的同事以及子女。孩子们都在楼房之间的绿化地带玩耍,学校里面的同学亦是院子里天天嬉戏的小伙伴。一个大院就是一个世界,里面有熟悉的叔叔阿姨也有熟悉的小朋友,一道围墙将院里的生活与院外的世界分离开来。
在那个时代,毕业不用担心就业,就业不用担心买房,似乎一切都由“国家”这个大家长为你包办了。这样优厚的社会“福利”似乎是全世界哪个国家都不曾具备的,然而这一切的终结即将来临。
1998年6月,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在7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后来被看作房改纲领的“23号文件”,正式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
至此,在新中国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寿终正寝,“市场化”成为了住房建设的主题词。中国真正进入了商品房时代,中国人也开始了长达15年的居住进化历程。
这15年逐渐成为一部人居生活变迁的断代史,是记录从福利分房体制中走出来的脚步,也是叙述人们买房理念和投资理念的教科书,更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与房子有关的大时代里的小故事。
这15年,仅仅是从乡村到城市、从筒子楼到“商品房”的居住地点变化这么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购房投资理念便是最好的例证。如今,景观已不再是房子前面的几棵树或一片草,而是亭台楼阁水岸花谢的变化;房子也超出居所的最基本功能定位,更多地承载着我们心向往之的梦想。
15年的时间,不只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装载着我们生活的房子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清一色的家属楼后来逐渐演化成风格多样的“商品房”,公寓、别墅、养老地产、旅游地产多样的居住形式在我们眼前呈现。家越搬越大,楼越爬越高,房子也变得越来越多,传统的院墙内已经容不下我们对居住的需求,小区的绿化墙取代了大院的红砖墙,巡逻的保安取代了门口站岗的卫兵或者是传达室的大爷。
商品化市场中的生活 房子承载着的异样青春
过去提起房子,我们会想到父母联想到温暖的家,而现在提到房子,我们眼前浮现的可能会是不断上涨的房价和一摞摞的钞票。随着时代变迁,房子之于我们的意义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
这个时代的房子是商品,尤其是在这个全民炒房的年代,一套房子由于升值带来的巨大利润可能超过了一个普通人工作数十年的收入。无数人靠着买房卖房而发家致富,随着房价的飞速上涨,房子逐渐变成了赚钱的最有效工具。
在今天来看,房改之前我们所有的房子都应该算是“廉租房”,只要向单位象征性的缴纳一定的费用,我们便可以长久的住在里面。而在房改之后,我们取得一套房子将要为此付出高额的代价。在一线城市中,很多年轻人购房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勉强凑够首付,其后的几十年都要在每月不菲月供中度过。
而在我们付出了这样的经济成本换来的现代化住宅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很多影视作品在表现现代城市生活时,住在小区高楼大厦中的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姓什么叫什么,在哪里工作,家里的小孩几岁,养的狗叫什么名字,我们既不关心也不愿意去了解。似乎我们的房子从院子里搬到小区里面之后,那一扇扇铁门就将我们的家与外界隔离开来,“串门”这样的词汇可能不久就将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就像一位业内人士说的,现在只有在小区里面刮到了别人的车子,你才会知道原来他是你的邻居,他的名字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很奇特的交流形式是在每天遛狗的时候,由于宠物狗之间的交流带来了狗主人之间的交流。传统大院里面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大院时代的终结而不复存在了。
代替大院文化的社区文化却一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形,当前,在很多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都无法顺利成立的情况下,未来在社区文化经营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努力很多。
从低碳到绿色 环保健康才能生活舒适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低碳”这样一个环保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一时间刮起一股“低碳”的风潮,在一段时间内,“低碳”这一名词家喻户晓,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人必谈的一个话题。高科技的低碳建筑也成为人们所追逐的对象。
从去年冬天开始,一场侵袭了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绿色健康的重要性,选择理想居所时更多的开始考虑项目的绿色生态元素。
然而高科技的绿色建筑产品并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被称为中国第一个“零能耗住宅项目”的南京锋尚国际公寓以建设“告别空调暖气”的节能环保房屋为宗旨,主打“健康住宅牌”,利用可再生能源使夏季制冷不用传统电力。
而从市场反应来看,绿色环保的建筑已经成为项目高附加值的卖点。南京锋尚国际2006年第一次开盘,零耗能精装公寓均价350万/套,三个月售罄。2007年3月,锋尚南区二次开盘,公寓均价500万元/套,15天内售罄。2008年7月,锋尚南区第三次开盘,公寓均价650万元/套,客户通宵排队3个半小时售罄。
而今,市场中项目大多热衷于以绿色环保来标榜自己,当年的广渠路地王,如今的金茂府特色之一就是它的置换式新风系统,将高空的空气经过一系列的过滤送至市内,24小时不间断的置换市内的空气。当代MOMA则是采用亚洲最大的地源热泵系统、良好的外维护系统及节能材料达到室内的恒湿恒温恒氧恒静效果。SOHO中国[简介 最新动态]打造的独特外观设计的银河SOHO,其董事长潘石屹则是抱着两家全球顶尖的空气净化厂家美埃和霍尼韦尔的空气净化设备,在微博上孜孜不倦的发着每日的室内PM2.5监测结果。
绿色建筑一直以来就是个耗钱耗时耗力的事情,以前可能是房地产的钱太好赚,大家集体选择忽视它,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不约而同的走到了绿色建筑这条道路上来,购房者也开始愿意为了绿色环保的舒适而买单,因此居住进化的未来我们的生活将是绿色的、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