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曾经诞生过多个“地王”的2009年,当时创纪录的地块现在的回报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暴利,而低于拍卖楼面价入市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也经常发生。开发商们赚钱的方式与老百姓们算账的方式是不同的,只看到楼面价就觉得“预期”在改变的人们应该知道,再值钱的地块,开发商也大都会用分段开发的方式来进行。
一群“地王”
9月2日-5日,天津、北京、上海、杭州、苏州陆续诞生“地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真的又到了新一轮的上涨周期吗?
9月初的中国土地市场密集地上演了一轮又一轮的土地争夺战。先是2日天津宅地单价“地王”出现,两天之后北京农展馆“地王”即以创纪录的7.3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出现,紧接着,上海就诞生了总成交价高达217.7亿元的新“地王”,而苏杭两市也开始上演土地争夺战……
一个又一个巨额数据不仅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更让人们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走势有了近乎一致的看法:地价这么个涨法,房价能不涨吗?
事实上,早在两个月前,“地王”就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经过上半年市场对新出台的调控政策短暂消化后,从5月开始,土地市场就率先拉开了反弹的序幕。京、沪、穗等一线城市,高溢价成交的经营性用地频频出现,与之相应的,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整体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来自中原地产研究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达20151亿元,同比增长49.4%。而根据目前各地披露的供地计划,9月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南昌、济南等多个城市都会有大宗地块入市,土地市场迎来“井喷”。
土地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全国房价似乎也在印证着这场“豪赌”的合理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全国70个城市房价数据,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同比涨幅全都超过10%,北京更是以接近20%的同比涨幅领跑全国。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真的又到了新一轮的上涨周期吗?
一条微博
王石:“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
其实在上周,除了“地王”频现,还有一条微博特别值得关注。在得知北京农展馆地块的楼面价拍出7.3万元/平方米之后,王石在微博上评论称:“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尽管现在无法从李嘉诚的抛售举动得出楼市泡沫即将破灭的结论,但精明商人的套利离场还是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
不过,这个道理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面前显得十分无力。过去20年间,无论是地方政府、房地产商,还是那些早下手的购房者,都从房地产市场上获得了太大的回报。房产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保值、最具投资价值的资产。甚至“多套房产拥有者”这样的标签,成了中国人衡量“高富帅”与“白富美”的重要标准。“的确,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但只要不接最后一棒,你就还是个有钱人”。巨大的市场惯性,养成了一种全民投机的楼市心态;攥在手里几个月就能升值的财富,也让人们很愿意相信买房是最“理性”的投资方式。
尽管在“地王”新闻不断爆出的同时,还有无数“鬼城”存在,但房地产的既得利益者们似乎更愿意看到市场预期的“向好”,而不是金融风险的累积、购买能力的下降以及供需平衡的变化。
事实上,房地产市场从来都是一个地域性、区域性极强的特殊市场,一线城市的“地王”只能体现一线城市的供需特点,甚至只能体现地块所在区域的市场价值。指望着这样的新闻改变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本身就是一种制造概念的“营销”思维。
回顾曾经诞生过多个“地王”的2009年,当时创下一个又一个价格纪录的地块现在的回报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暴利,而低于拍卖楼面价入市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也经常发生。
开发商们赚钱的方式与老百姓们算账的方式是不同的,只看到楼面价就觉得“预期”在改变的人们应该知道,再值钱的地块,开发商也大都会用分段开发的方式来进行,赔三年、赚两年,而最后能不能赚钱,真的就在于购房人的“预期”能不能改变了。
住建部官员解读楼市热点 热点城市为何涨幅居高?
楼市呈现城市分化、企业分化,京沪新开工面积均负增长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从今年1至7月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来看,城市分化、企业分化是最主要的特点。部分大城市房价仍呈明显上涨态势,多数城市房价基本稳定,少数城市房价呈下跌态势。品牌企业上半年业绩良好,但也有部分企业仍面临资金压力大、销售难度大的困境。经过十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后,可以预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告别了铁板一块的格局,今后分化将是常态。
城市房地产市场分化的背后原因,主要是人口流动导致需求增长的不平衡。特别是大量年轻人向就业机会更多、公共服务更好的大城市集聚,对住房产生大量需求,表现在20至35岁的首次购房者在大城市占比继续提高。
而相对于需求的增长来讲,上半年主要大城市的供应量明显不足。直到今年6月份,东部地区的住宅新开工面积还是负增长0.6%,其中北京负10.1%,上海负13.2%。在政策持续抑制投机投资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房价仍然呈上涨现象,只能说明这些地方供求出现了失衡。
楼市调控着力点在哪里?
调控政策保持连续稳定,不断优化更具针对性
秦虹:自2010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基调,是在住房市场上,抑制投机需求、满足合理需求。这一政策取向,一是有利于缩小在住房资源占有和消费上的不平衡,对解决目前住房存在的主要矛盾,针对性更强;二是有利于使住房政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相结合,体现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对首套购房者的支持,既改善了民生,又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变化过程,我认为,此时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着力点应是,在政策方向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政策措施上,不断优化和更具针对性。
房地产的调控手段除了行政手段外,还有土地、信贷、税收三种经济手段,应把握规律,择优实行。其中土地调控的效果最为直接,在供求紧张的地方,应该加快采取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重的办法缓解供求矛盾。信贷手段灵活性强,适合相机决策,应坚持体现差别化的政策,支持刚需,限制投资。税收政策是房地产市场必需的基础制度,稳定性强。税收作为调控手段,因其传导机制复杂,对房价的影响效果具有不确定性,且税的调整涉及法律法规,因而一般较少频繁使用。
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如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住房上捆绑了教育医疗等社会功能的问题、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问题等等,这些不是调控政策所能解决的,还需要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
部分城市为何限购升级?
“限购”升级有必要,但更需“疏”、“堵”结合
秦虹:最近郑州等地”限购”升级,主要原因应该是政府要兑现年初对外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实现承诺。在那些因供应不足而导致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政府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房价涨幅的下降,“限购”升级不失为是一种应急缓解供求矛盾的办法,也是必要的措施。
但在采取这一应急措施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各地政府对本地的供求状况必须要有更强的预见性,要有“疏”、“堵”结合的政策措施,否则仅靠“堵”的效果是难以持续的。
建长效机制突破口在哪?
要让城镇各类人群都知道他们面临的住房政策是什么
秦虹:我认为,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是要解决全社会对住房政策有个稳定“预期”的问题,就是要让城镇各类人群都知道他们面临的住房政策是什么。
比如,低收入家庭知道将享受的住房保障政策是什么;没有住房的年轻人知道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是什么;已有多套住房的人知道面临的住房政策是什么。现在由于对住房政策的预期不稳定,很多人在尚不具备购房经济基础时就急于买房,既加大了当期的市场需求,透支了未来需求,也增大了生活压力,产生抱怨情绪。所以,长效机制的政策应是一整套稳定预期的政策,其核心应是构建一个覆盖全体居民居住需求的供应体系,并附以配套政策坚定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