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的时间里,关于中央企业明确主业、剥离副业的“改革”从未间断。
作为掌舵者,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对于明确主业有着自己的节奏——2004年,中央企业主业的确认工作拉开序幕;到了2007年,陆续有7批共计150多家中央企业的主业得到确认。而在随后的几年,前述部分央企又进行了主业调整。
在这样的进度安排下,关注的焦点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央企的副业上,普遍的观点认为,央企热衷发展副业,有可能加大国有资产风险。因此,剥离成为一种必须。也就是说,等待非主业资产的是改制、拍卖、无偿划转等处置方式。然而,对于央企来说,这样的“退场”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尽管国资委曾经三令五申,但一些央企却依旧执拗,游走在“不务正业”的边缘。
有利可图
前不久,国资委对于目前央企偏离主业的情况再度予以表态,“部分企业投资规模过大,偏离主业或产业链过度延伸,低效无效资产的规模明显偏大。”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公开场合表示。
接近国资委的一位人士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对现状的不满,“目前来看,很多非主业的领域央企还在做,并且保持垄断性的优势,这与政策的导向相悖。”
“很明显的领域是房地产,现在有多少家企业按照要求完成了市场的退出?恐怕还很难说。”该人士坦言。
事实上,在2010年,国资委曾经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对地产业务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任务后有序退出,其中,只保留16家央企从事房地产业务。
迄今,距离这一规定的出台已有3年的时间,但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期间,国资委也曾对“退出”的情况进行了通报。例如2011年初,时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的邵宁表示,2010年已有14家中央企业退出,估计2011年将有20多家企业完全退出房地产业。
然而,部分央企却采取了不退反进的策略,将本应放弃的副业变更为需要从事的主业,即房地产央企得到扩容,其中,包括鲁能[简介 最新动态]集团、中航工业、新兴集团、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五家央企将房地产业务视作主业管理。据称,这最终获得国资委特批。
也就是说,被允许从事房地产业务的企业由16家扩容至21家。其他企业方面,也只有不到20家央企通过剥离或者转让方式,完成了国资委的要求。
追溯原因,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用“有利可图”来形容。“这不难理解,房地
产领域的利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真正退出的央企并不多,毕竟在有利可图的行业要求退出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无利可图,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
以房地产央企中的中国建筑为例,该公司的半年报披露,今年1至6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7.89亿元,同比增长22.5%,相比之下,钢贸、冶金等行业央企的日子却没那么好过,以宝钢股份为例,上半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7.03亿元,同比增长为-61.47%。
也正是因为存在行业利润率差异过大的无奈,出于经营压力,部分央企开始再度谋划副业。
比如,在金融、酒店甚至是海外投资等领域,央企也是身影频现,“非主业投资有可能加大经营风险,由于对投资领域的不熟悉,亏损事件常有发生,特别是在海外,例如众所周知的中铝昆士兰项目、中铁波兰项目等等,亏损原因都比较类似。”前述接近国资委人士表示。“此外,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哪些领域将成为央企退出的重点,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