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和20日,民政部连续回应“以房养老”问题。
9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7000字文件,有17个字最引人注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此举被称“以房养老”,即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每月获得养老金额。
有人认为,政府在推卸养老责任,“算计”老百姓房子。官方紧急出面表态:“以房养老”只是一种选择,与基本养老保险没有关系。
有媒体也发出评论:“以房养老”意味着养老金筹集渠道有望拓宽,不再仅依靠存款和退休金。
实际上,“以房养老”概念10年前就被提出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哈尔滨等地近年来也在试点“以房养老”的多种模式。
此次试点具体方案尚未出台。专家认为,这次试点要想成功,还需政府引导,为老人和保险公司出台一些优惠、鼓励政策。
这几天,孟晓苏几乎每天都在微博上“论战”。
64岁的孟晓苏是幸福人寿保险股份公司前董事长,此前,他曾在中南海工作8年,又曾长期掌舵中国房地产集团,是1998年房改课题组的组长。
在出差路上,孟晓苏没闲着。他忙于告诉他的20多万粉丝,包括另一位经济学家马光远,“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对孤寡老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养老选择。
但很多人不认同。
今年上半年,华东师大课题组对上海1400名50岁以上市民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无子女群体家庭,愿意“参加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项目”的,仅为19.1%。
所以,“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意见一经国务院发布,立刻引发各方关注。
“以房养老保险”10年未获批
孟晓苏十年前就想做“以房养老”保险,它的专业名称是“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与靠出租房屋拿租金、或卖掉房子拿房款养老不同,老人向保险公司抵押自己的房子投保,投保后可以继续住在房子里。在世时,每月支取养老金;去世后,房子归金融机构处置。
这种模式起源于荷兰,如今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已经普及。
“国务院的红头文件,要求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这是首次。”孟晓苏说。
2003年,时任中房集团[简介 最新动态]董事长的孟晓苏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建议建立“反向抵押贷款”的寿险服务。
这个建议得到当时国务院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之后,“以房养老”陆续获民政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层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支持。
2007年,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的支持下,孟晓苏还创立了一家新的保险公司——幸福人寿,致力于开发“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中秋前夕,记者致电幸福人寿400客服热线,得到的答复是,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仍在研发中。
“至今,作为一款保险产品,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始终未获保监会批复。”孟晓苏告诉新京报记者。
对于官方迟迟不批复的原因,孟晓苏不愿多谈,他只是说,保险业界普遍认为房价会跌,而老人寿命在增长,“保险公司不愿亏钱而集体沉默,是其过去十年无法推出的最大阻力”。
“个案商业运作难建公信力”
金融机构担心房价会跌,民众则担心房价会涨,抵押后亏本。这也导致一些地方的试点进行不下去,北京是其中一例。
2007年,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公司开始和北京的养老机构合作,探索“养老房屋银行”。
与将要试点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相比,这个模式不改变房屋所有权。
按照设计,老人与中介机构签订协议,出租自己房屋,租金直接给养老院。老人可选择是按年还是按月收租金。这样的操作模式,被认为“符合传统价值观念”。
日前,记者致电寿山福海养老院,工作人员表示,“养老房屋银行”项目只是在养老院刚开业时尝试过很短的一段时间,由于效果不好,早已结束,与中大恒基的合作随之终止。她还表示,当年,只有少数几位老人通过此种方式入住,目前,这些老人均已离开。养老院床位现在紧张,老人只能以全款支付方式,排队入住。
而中大恒基公司经营管理部经理薄滢则在近日向媒体表示,当年,“养老房屋银行”只在公司公主坟片区约五六个门店试行,推行不到半年时间,试用的人数不到10个。“此事不了了之。”
“老人心里有抵触,是试点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在薄滢看来,不少老人舍不得把房子给外人住,并要求保留屋里的所有老设备。这样的要求又与租房人想法抵触,导致房屋中介维护打理成本加大,收益不理想。
谈起这段不成功的尝试,北京市民政局李红兵认为,老人对这种个案的商业运作模式缺乏信任,“当年只有一家租房中介公司和一家刚开业的养老院直接参与,覆盖范围很小,在租价评估、服务水平上,都难以建立公信力和吸引力”。
“之前各地的试点,都没有考虑老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李红兵说,要扭转“以房养老”在中国的颓势,必须确保对房屋有一个合理的价值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能作为直接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