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周四。“富人卖了,银行怕了,政府不救了,
开发商急了……”21世纪经济报道如是说。这非但成为内地房地产市场当下困境的最佳写照,恐怕亦是杀伤力巨大的就业问题山雨欲来的前奏。
中原地产创办人施永青曾以“冰河时期”四字形容黑暗时期的香港楼市,套用于今天的内地房地产市场,贴切程度只怕不下于文首提及的“四个了”。
真实供求推动下行
瑞信董事总经理杜劲松说得好,不论2008还是2011年,内地楼市陷入谷底都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然而,不管是2008年的“9·27房产新政”,抑或2011年的“全国限购令”,楼市每次因行政干预而下滑,随之而来的都是V形反弹。这次却大大不同,调控措施逐渐淡出,推动楼市下行的是真实供求关系。换句话说,富人卖了,于是银行怕了;政府不救了,发展商焉能不急?下雨收伞乃银行以至所有金主的本色,发展商面对的资金压力,搞不好才刚开始。
假设,中国房地产市场真的如杜氏所言,不因调控全由供求促成的下行周期将维持一段长时间,内地金融体系和依赖卖地收入的地方财政固然岌岌可危,就业问题恐怕一触即发。
房产建设兴旺,对建筑工人的需求自然有增无减。金融海啸后内地就业状况得以保持良好势头,房产建设和依靠卖地收入提供资金的地方基建工程,可谓居功至伟。在政府大兴土木的2009至2011年,农民工逾半新职位拜建造业所赐。若非如此,中国GDP增长速度从2007年的14.2%减半至去年的7.5%,就业无理由不受影响。实情是,制造业之失建造业补上,将就将就凑了个足。然而,这个局面能否维持下去,关键在于房地产投资何去何从。内地楼市“冰河时期”若真的旷日持久,对就业意味着什么,不问可知矣!
楼市冰封传导就业
令情况更复杂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以产业划分,内地农民工最大雇主为制造业,合共聘用8440万人,占农民工总数31.4%;建造业次之,工人5970万,占整体农民工22.2%。其余工种聘用的农民工虽以千万计,但跟制造、建造二大产业相比,显然大有不如。
正如前述,建造业提供的大量新岗位,缓和了制造业职位流失对内地劳工市场的冲击,令就业得以在经济急剧放缓下保持平稳。问题是,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户籍却在农村,按制度无法享受城市户籍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其它福利。他们中许多人的“饭票”由建造业提供,随着楼市逐步“冰封”,建造业四面楚歌牵涉的将不计其数,为中国就业市场埋下“定时炸弹”。
美国失业率坐标
老毕早前把日本楼市爆煲跟中国今天的境况相比,今天焦点转到美国,看看有何启示。
美国房地产泡沫高峰期为2005年,房屋建造直接贡献美国整体就业5.1%,仅相当于IMF估算今天中国建造业占整体职位比重(14%)约三分一。以人数计,2005年受雇于房屋建造业的美国工人合共740万。楼市爆煲后,建筑活动大幅萎缩,相关职位2008年较2005年全盛期减近四成,至450万水平。
美国楼市于“冰河”中挣扎的那几年,房屋建造业流失岗位约300万。中国不论人口还是建造业占整体劳工市场比重,规模皆三倍于美国;同样300万个岗位流失若在中国出现,不幸中之大幸矣。